一、技术原理
Mich单链DNA定量检测试剂盒基于荧光染料与单链DNA(ssDNA)的特异性结合实现定量检测。其核心原理如下:
荧光染料结合机制
试剂盒中的荧光染料(如SYBR Green I类似物)可嵌入单链DNA的碱基对间,形成稳定的染料-DNA复合物。当染料与单链DNA结合时,其荧光信号显著增强(通常增强100-1000倍),而游离染料的荧光极弱。通过检测荧光强度,可间接反映单链DNA的浓度。
非特异性结合的局限性
需注意,该染料对双链DNA(dsDNA)和RNA也可能产生弱结合信号,但试剂盒通过优化染料浓度和反应体系,优先检测单链DNA。若样本中存在大量双链DNA或RNA,需通过预处理(如加热变性)将其转化为单链形式,或选择特异性更高的探针法试剂盒。
标准曲线法定量
通过已知浓度的单链DNA标准品(如1-200 ng范围)建立标准曲线,将待测样本的荧光信号与标准曲线对比,计算样本浓度。
二、操作指南
1. 实验准备
试剂盒组分
浓缩检测试剂(含荧光染料)
稀释缓冲液
预稀释的DNA标准品(1-200 ng范围)
专用检测管(推荐使用Mich Assay Tube,避免侧壁标注干扰荧光信号)
仪器与耗材
荧光计或荧光酶标仪(需支持485 nm激发/520 nm发射波长)
移液器(覆盖1-20 μL和100-200 μL量程)
DNase-free耗材(避免核酸酶污染)
样本要求
样本体积:1-20 μL
浓度范围:50 pg/μL - 200 ng/μL(检测范围1-200 ng)
兼容性:可耐受盐、游离核苷酸、溶剂、去污剂或蛋白等污染物,但需避免强酸强碱或高浓度变性剂(如尿素、甲酰胺)。
2. 实验步骤
试剂与样本准备
将试剂盒组分恢复至室温(25℃)。
轻轻颠倒混匀检测试剂,瞬时离心(避免涡旋振荡产生气泡)。
准备标准品:取10 μL标准品1(10 ng/μL)和标准品2(100 ng/μL)分别加入检测管,补加190 μL稀释缓冲液至终体积200 μL。
样本检测
取180-199 μL稀释缓冲液加入样本检测管,加入1-20 μL待测样本(终体积200 μL)。
轻轻涡旋振荡3-5秒,避免产生气泡。
室温避光孵育2分钟,使染料与单链DNA充分结合。
荧光信号读取
将检测管放入荧光计,选择“ssDNA High Sensitivity”检测程序。
记录荧光信号值,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本浓度。
3. 注意事项
荧光淬灭控制
染料易受光降解,实验全程需避光操作(如使用铝箔包裹检测管)。
检测工作液配制后需在3小时内完成检测,避免荧光信号衰减。
标准品与样本处理
标准品需上下颠倒混匀后瞬时离心,避免沉淀影响浓度准确性。
样本若含高浓度盐或去污剂,建议用稀释缓冲液进行1:10预稀释。
污染防控
使用DNase-free耗材,避免核酸酶降解样本。
实验区域需分区操作(如配液区、样本处理区、检测区),防止交叉污染。
三、技术优势
高灵敏度
可检测低至50 pg/μL的单链DNA,适用于痕量样本(如循环肿瘤DNA、病毒基因组)的定量分析。
宽检测范围
线性检测范围达1-200 ng,覆盖大多数实验需求(如NGS文库构建、qPCR模板定量)。
操作简便
无需复杂纯化步骤,直接混合样本与检测工作液即可读数,单次检测耗时<5分钟。
污染物耐受性强
对盐、蛋白、去污剂等常见污染物耐受阈值高,减少样本预处理步骤。
四、Mich单链DNA定量检测试剂盒应用场景
基因编辑与合成生物学
定量评估CRISPR-Cas9编辑后单链DNA修复模板的浓度。
液态活检
检测血浆中循环游离DNA(cfDNA)的单链片段比例,辅助肿瘤早期诊断。
NGS文库构建
优化文库投入量,确保Illumina等平台建库成功率。
病毒学研究
定量分析病毒基因组单链RNA(如HIV、HCV)逆转录后的单链DNA中间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