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外蛋白表达试剂盒凭借操作便捷、耗时短、适用性广的优势,成为分子生物学实验、蛋白功能研究、抗体制备等场景的常用工具。但实验过程中,受样本质量、操作细节、反应条件等因素影响,易出现表达量低、蛋白不溶、降解、无目标条带等问题。本文针对试剂盒使用中的核心痛点,提供具体排查思路与解决方案,帮助实验人员高效解决问题、提升实验成功率。
一、核心问题:无目标蛋白条带(Western Blot 未检测到目标蛋白)
可能原因
模板 DNA 存在缺陷(如序列错误、无启动子 / 终止子、质粒浓度过低或污染);
反应体系配比错误(如酶、底物、缓冲液用量偏差,或未添加必要辅助因子);
反应条件不当(温度过高 / 过低、孵育时间不足,影响转录 / 翻译效率);
检测方法灵敏度不足(如抗体特异性差、蛋白上样量不够、显色条件不合适);
试剂盒组件失效(如酶活性降低、底物降解,或试剂储存不当导致失效)。
解决方案
验证模板 DNA 质量:
用 Nanodrop 检测质粒浓度(推荐浓度≥50ng/μL)和纯度(A260/A280 比值 1.8-2.0),排除 RNA、蛋白污染;
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质粒完整性,避免断裂或降解;若序列存疑,可进行测序确认启动子、目标基因阅读框正确。
规范反应体系配制:
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比例添加各组分(酶、模板 DNA、氨基酸混合物、缓冲液等),避免漏加或过量(如酶过量可能导致非特异性反应,模板过多易引发抑制效应);
配制过程在冰上操作,避免组件(尤其是酶)长时间暴露在室温下失活;混合时轻柔吹打,避免剧烈震荡导致 DNA 断裂或酶活性受损。
优化反应条件:
核对试剂盒推荐反应温度(原核体外表达常用 37℃,真核体外表达常用 30℃),避免温度偏差;
延长孵育时间(如从 2h 延长至 4-6h,根据试剂盒说明调整,避免过度孵育导致蛋白降解);
若为真核体外表达体系,检查是否添加必要的辅助因子(如 SRP、信号肽酶),确保翻译过程完整。
提升检测灵敏度:
更换特异性更高的一抗(优先选择针对目标蛋白抗原表位的单克隆抗体),优化抗体稀释比例(如 1:1000-1:5000);
增加上样量(如从 20μg 提升至 50μg 总蛋白),或采用更灵敏的检测方法(如 ECL 化学发光法替代 DAB 显色,或使用荧光标记抗体);
检测前用阳性对照(试剂盒自带或已知有效模板)验证检测系统是否正常。
排查试剂盒有效性:
检查试剂盒储存条件(通常需 - 20℃避光保存,避免反复冻融),若试剂出现浑浊、沉淀,可能已失效;
用试剂盒自带的阳性对照模板进行平行实验,若阳性对照也无条带,说明试剂盒组件(如酶、底物)失效,需更换试剂盒。
二、核心问题:蛋白表达量过低
可能原因
模板 DNA 拷贝数不足或启动子效率低;
反应体系中存在抑制因子(如模板中的 EDTA、酚类污染物);
氨基酸混合物浓度不足,或缺乏稀有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;
反应温度、pH 值偏离最优范围,影响酶活性;
蛋白本身结构复杂(如含跨膜域、多聚体),不易表达。
解决方案
提高模板有效性:
浓缩质粒 DNA(通过乙醇沉淀或超滤浓缩),确保反应体系中模板浓度达到试剂盒推荐上限(如 100ng/μL);
若目标基因含弱启动子,可更换含强启动子(如 T7、SP6)的表达载体,或在模板中添加增强子序列。
去除反应抑制因子:
若模板 DNA 提取过程中可能残留 EDTA(抑制酶活性),可加入少量 Mg²⁺(终浓度 1-5mM,根据试剂盒缓冲液成分调整)中和;
对疑似污染的模板,用酚 - 氯仿抽提 + 乙醇沉淀法纯化,去除蛋白、酚类等污染物。
优化反应底物与辅助因子:
补充氨基酸混合物(若试剂盒允许,可额外添加目标蛋白富含的氨基酸,或稀有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);
加入能量再生系统(如添加 ATP、GTP、磷酸肌酸和磷酸肌酸激酶),维持反应体系中能量供应,延长有效反应时间。
精准控制反应条件:
严格遵循试剂盒推荐的反应温度和 pH 值(缓冲液 pH 通常为 7.4-8.0),避免温度波动;
对于易降解的蛋白,可在反应体系中添加适量 RNase 抑制剂(防止 mRNA 降解)和蛋白酶抑制剂(如 PMSF、EDTA)。
适配蛋白结构特性:
若目标蛋白含跨膜域或疏水区域,可在反应体系中添加去垢剂(如 Triton X-100、CHAPS,终浓度 0.1%-0.5%),提高溶解性;
选择适合的表达系统(如原核试剂盒适用于小分子可溶性蛋白,真核试剂盒适用于复杂结构蛋白),避免系统与蛋白特性不匹配。
三、核心问题:表达的蛋白不溶(形成包涵体)
可能原因
蛋白表达速度过快,折叠不充分,导致疏水基团暴露聚集;
反应体系中缺乏助折叠因子(如分子伴侣、二硫键异构酶);
蛋白本身疏水性强(如跨膜蛋白、膜结合蛋白);
反应温度过高,加速蛋白聚集。
解决方案
降低表达速度,促进蛋白折叠:
降低反应温度(如原核体系从 37℃降至 30℃,真核体系从 30℃降至 25℃),延长孵育时间(如从 4h 延长至 6-8h),给蛋白充足折叠时间;
减少模板 DNA 用量(降低表达效率,避免蛋白过量堆积),或缩短孵育时间(如从 3h 减至 2h),控制蛋白合成速度。
添加助折叠相关试剂:
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分子伴侣(如 GroEL/GroES、DnaK)或二硫键异构酶(PDI),帮助蛋白正确折叠;
添加折叠缓冲成分(如甘油、蔗糖,终浓度 5%-10%),增加体系渗透压,抑制蛋白聚集;对含二硫键的蛋白,可添加氧化还原对(如 GSH/GSSG),促进二硫键形成。
改善蛋白溶解性:
选择含增溶成分的试剂盒(如添加温和去垢剂、促溶标签的试剂盒);
反应后用温和的去垢剂(如 NP-40、Tween-20)或低盐缓冲液溶解蛋白,避免使用高浓度强变性剂(如 8M 尿素),防止蛋白失活。
优化目标蛋白序列(实验前调整):
若实验允许,可在目标蛋白 N 端或 C 端添加可溶性标签(如 GST、MBP、His₆),提升溶解性;
去除目标蛋白中不必要的疏水跨膜域(若不影响蛋白功能),降低聚集风险。
四、核心问题:目标蛋白降解(Western Blot 出现多条杂带或条带分子量偏小)
可能原因
反应体系中存在蛋白酶污染(如样本残留蛋白酶,或试剂盒试剂污染);
孵育时间过长,蛋白自然降解;
反应温度过高,加速蛋白酶活性或蛋白自身降解;
蛋白本身稳定性差(如含易水解位点)。
解决方案
抑制蛋白酶活性:
在反应体系中添加广谱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(如 PMSF、亮抑酶肽、抑肽酶),避免蛋白被降解;
确保所有实验耗材(离心管、枪头)无蛋白酶污染,必要时用 DEPC 水处理或高温灭菌。
控制反应时间与温度:
缩短孵育时间,在蛋白表达量达到峰值时终止反应(可通过时间梯度实验确定最佳终止时间,如 1h、2h、4h 取样检测);
降低反应温度(如 25-30℃),减少蛋白降解速率。
优化蛋白保存条件:
反应结束后,立即将样品置于冰上,或快速冷冻(-80℃)保存,避免室温放置导致降解;
若需后续处理,可将蛋白溶于含抑制剂的缓冲液中,分装保存,避免反复冻融。
提升蛋白自身稳定性:
在反应体系或保存缓冲液中添加稳定剂(如 BSA、甘油、EDTA),保护蛋白结构;
若蛋白含易降解位点,可通过定点突变修饰,或与稳定性标签(如 SUMO)融合表达。
五、核心问题:背景杂带过多(Western Blot 检测时非特异性条带明显)
可能原因
模板 DNA 存在非特异性转录(如启动子渗漏、基因片段插入方向错误);
试剂盒中酶存在非特异性活性(如 RNA 聚合酶非特异性结合模板);
检测用抗体特异性差,与杂蛋白交叉反应;
反应体系中蛋白浓度过高,导致上样后信号溢出。
解决方案
优化模板与反应特异性:
验证目标基因在载体中的插入方向,确保启动子与基因阅读框一致,避免反向转录;
减少模板 DNA 用量,降低非特异性转录概率;或在反应体系中添加特异性抑制剂(如针对非目标启动子的抑制因子,需根据试剂盒类型选择)。
提升抗体特异性:
更换高特异性抗体(如针对目标蛋白独特表位的抗体),或对抗体进行亲和纯化;
优化抗体孵育条件(如提高一抗稀释比例、延长封闭时间、增加洗膜次数),减少非特异性结合。
调整上样与检测参数:
减少上样量(如从 50μg 降至 20μg),避免信号饱和导致的背景干扰;
降低显色时间(如 ECL 显色从 5min 减至 1-2min),或使用低背景显色底物,提升条带清晰度。
总结
体外蛋白表达试剂盒的实验问题多与 “模板质量、反应条件、操作规范、检测方法” 相关。解决问题的核心逻辑是:先通过对照实验(阳性对照、阴性对照)定位问题环节(如模板、反应体系、检测系统),再针对可能原因逐一排查,优先优化操作细节和反应条件,再考虑模板或试剂盒本身的问题。通过规范实验流程、精准控制反应参数、适配蛋白特性,可有效减少常见问题,提升蛋白表达的成功率和稳定性,满足后续实验需求。